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今日在合肥闭幕,大会持续了3天时间,我们对大会相关重要内容汇总后分析如下:
一、大会核心定位与战略意义
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以“智造世界·创造美好”为主题,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国际会议,也是安徽对外开放合作的核心平台。自2018年首届举办以来,已连续七届成为全球制造业技术交流、产业合作与趋势引领的重要窗口。本届大会在“十四五”收官与“十五五”开局的关键节点举办,承载着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、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的双重使命。
二、四大核心亮点解析
- 规格高端:全球智造领袖共议未来
- 参会嘉宾:邀请外国政要、国家部委领导、境内外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高管、院士及知名专家学者等,聚焦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。
- 权威发布:
-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《制造强国建设十大领域发展报告》,明确中国制造业未来五年重点方向;
- 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“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”榜单,揭示行业格局变化;
-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(2025)》,为企业转型提供量化评估工具。
- 战略价值:通过高端对话与权威报告,为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“路线图”与“方法论”。
- 合作广泛:国际化与区域协同双轮驱动
- 国际合作:
- 斯洛伐克担任主宾国,派出高层级代表团深化中斯制造业合作,重点拓展新能源、智能制造等领域;
- 超40个国家和地区参会,外宾占比超50%,举办2025国际商协会大会、皖德中小企业合作对接会等活动,推动技术、资本与市场深度融合。
- 区域协同:
- 河南省作为主宾省,与安徽共同推进皖豫产业合作,聚焦汽车、新材料等产业链协同布局;
- 设立皖北地区制造业招商推介专场,促进省内产业梯度转移与均衡发展。
- 经济意义:通过“国际朋友圈”扩容与国内区域联动,构建开放型制造业生态体系。
- 国际合作:
- 活动丰富:全链条展示制造业生态
- 展览展示:
- 设置10个综合展区,涵盖大国制造、国际展、安徽新型工业化成果等,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;
- 首次设立智能机器人展区,汇聚40余家企业,展示人形机器人、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等前沿技术,如合肥磐石智能科技的机器人乐队、未来商店的冰淇淋制作机器人等。
- 专项活动:
- 举办未来网络产业发展合作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等23场专项活动,推动细分领域资源整合;
- 开展“十四五”制造业发展成就展,突出安徽规上工业营收跃居全国第6位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43%等成果。
- 创新体验:在骆岗公园设置全空间无人体系成果互动展区,观众可沉浸式体验无人驾驶航空器、无人车等“智造”场景。
- 展览展示:
- 对接深入:项目落地与产业升级并重
- 签约成果:初步摸排签约项目932个、总投资4246亿元,涵盖新能源汽车、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等领域,如芜湖造船厂Arc7级极地LNG运输船项目、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“京华号”产业化项目。
- 精准对接:
- 举办安徽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座谈会、皖港澳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交流对接会等活动,促进央企、外企、民企等多方资源整合;
- 结合安徽“6178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(如淮北铝基产业利润增长281.4%)、新兴产业培育壮大(如池州智能传感产业集聚区规划)与未来产业前瞻布局(如量子通信、深空探测)。
- 长效机制:通过“省级主办、地市参与”原则,建立项目跟踪落实机制,确保合作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。
三、大会深层影响与趋势展望
- 技术赋能: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跨越
- 大会集中展示量子通信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,如科大国盾量子的冷原子重力仪A-Grav实现国际首次绝对重力仪组网连续观测,标志中国在精密测量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。
- 智能机器人、无人体系等“黑科技”的普及,预示制造业向柔性化、智能化、服务化转型加速。
- 开放共赢: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中国角色
- 通过主宾国、主宾省机制,中国制造业正从“引进来”向“引进来+走出去”并重转变,如安徽合力叉车出口占比突破50%,成为跨国企业典范。
- 大会成为国际制造业标准制定、规则对接的重要平台,助力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。
- 区域协调: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
- 安徽通过大会推动省内产业梯度转移(如皖北招商推介)与跨省协同(如皖豫合作),为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崛起提供可复制模式。
- 合肥作为“创新之都”,依托大会汇聚全球资源,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、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入选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,形成“科创+产业”良性循环。
四、总结:智造引领未来,合作开创新局
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以高端规格、广泛合作、丰富活动与深度对接,全面展现了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跃升的转型成果。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,大会不仅为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提供了关键平台,更通过“安徽样本”诠释了开放创新、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。未来,随着量子计算、生物技术、深空探测等新质生产力的崛起,制造业将迎来更多变革机遇,而此类国际盛会将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共治、共享、共赢的核心纽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