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(9月22日)工信部发布《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(2025—2026年)》,我们对方案提炼出如下要点及其分析如下:
一、核心目标:质效并举,稳中求进
- 增长目标:2025—2026年,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%左右,经济效益企稳回升,市场供需更趋平衡,产业结构优化,有效供给能力增强,绿色低碳与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。
- 目标逻辑:
- 量的合理增长:发挥支柱产业压舱石作用,守住稳增长底线。
- 质的有效提升:破除粗放扩张惯性,注重供需适配性、产业结构优化与新质生产力培育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二、核心矛盾:供需失衡与转型压力
- 需求侧:
- 房地产用钢需求短期难回升,传统建材需求减少,基建对需求贡献潜力降低。
- 汽车、造船等制造业需求增长难以弥补传统领域减量,钢材出口面临贸易摩擦不确定性。
- 供给侧:
- 产能过剩,企业竞争加剧,行业利润下滑(2024年利润同比减少42.6%,亏损面扩大)。
- 环保与“双碳”约束趋紧,2025年底前80%以上产能需完成超低排放改造,纳入全国碳市场后运维成本增加。
三、五大任务:精准施策,系统攻坚
1. 加强行业管理:控总量、优存量、促淘汰
- 产能产量调控:
- 修订产能置换实施办法,加大减量置换力度,对电炉钢、氢冶金等低碳工艺及兼并重组、高端特钢项目给予差别化支持。
- 强化产能置换、环评、排污许可等政策协同,支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产能向区域外转移。
- 继续实施产量压减政策,支持先进企业、倒逼落后产能退出,促进供需动态平衡。
- 企业分级分类管理:
- 落实《钢铁行业规范条件(2025年版)》,按引领型、规范型、不符合规范型企业实施三级管理,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。
2.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:补短板、锻长板、强韧性
- 高端产品供给:
- 聚焦高性能轴承钢、齿轮钢、高温合金等关键钢材,组织产业链协同攻关,支持高端特钢、氢冶金中试平台建设。
- 大宗产品质量升级:
- 提高汽车、机械、造船等行业用钢标准,推动绿色低碳钢材认证,在重点项目中推广应用。
- 原燃料保障:
- 加快国内铁矿项目投产扩能,支持合规矿企生产,稳定铁矿石、炼焦煤价格,鼓励进口优质资源,建设废钢铁回收—加工—配送—冶炼一体化基地。
3. 扩大有效投资:设备更新、数字赋能、绿色转型
- 工艺设备更新:
- 推进高炉、转炉、电炉等限制类装备升级及老旧设备更新,推广先进电炉、特种冶炼装备,支持长流程转短流程。
- 数字化转型:
- 制定数字化转型评估标准,培育标杆工厂,推动“人工智能+钢铁”应用,建设高质量数据集,推进通用大模型与场景小模型同步开发。
- 绿色低碳改造:
- 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,支持能效提升与清洁能源替代,攻关氢冶金、绿电冶金技术,建设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,构建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。
4. 拓展市场需求:挖掘潜力、推广应用、稳定预期
- 钢材应用拓展:
- 深化与船舶、交通等领域合作,推广钢结构在住宅、公共建筑、桥梁等领域应用,支持建设钢结构产业园区与数字化供应链平台。
- 消费场景创新:
- 鼓励企业向服务商转型,发展剪切、配送等增值服务,挖掘风电、光伏等领域消费潜能。
5. 深化开放合作:稳定出口、优化结构、融入国际
- 出口管理:
- 强化出口秩序监管,开展高技术含量产品界定,优化出口产品结构,推动产品标准与碳足迹核算体系国际互认。
- 国际产能合作:
- 支持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国际贸易,融入国际供应链,加强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产业协作,引导产品、装备、技术、服务协同走出去。
四、保障措施:协同发力,强化支撑
- 组织保障:
- 央地协作、部门联动、行业自律,钢铁大省发挥带头作用,行业协会遏制恶性竞争,引导企业建立自律机制。
- 政策支持:
- 利用专项再贷款、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支持减污降碳、数字化转型与资源综合利用,落实废钢铁回收“反向开票”政策,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优质金融服务。
- 监测调度:
- 常态化运行监测,完善产能预警机制,及时发布过剩风险预警,帮助企业纾困解难。